足球集
首页 > 中超 > 官方 > 正文

中超!24岁的国内球员你们过得还好么?
2018-03-08 20:07:30   作者:古石   阅读数:   我要发言(0)   收藏本文

春天来了,中超迎来了新赛季,中甲联赛也将重燃战火。然而对于有些人来说,2018年的春天显得格外的冷,这些人就是1994年出生年满24岁的国
 
    春天来了,中超迎来了新赛季,中甲联赛也将重燃战火。然而对于有些人来说,2018年的春天显得格外的冷,这些人就是1994年出生年满24岁的国内球员,受U23政策的挤压他们成了中国联赛中最失意的群体。
 
    2018赛季中超16支球队中,总共只有11名1994年出生的年满24岁的球员,这11名球员分属11支球队。广州富力、河北华夏幸福、江苏苏宁、上海上港和上海绿地申花5支中超球队,则没有1994年出生的球员。
 
    在所有11名1994年出生的中超球员中,首轮中超比赛只有4人登场,其中3人首发、1人替补。在U23的新政之下,24岁的球员仅仅因为大了1岁,其生存空间和出场机会都受到了极大的挤压。
 
\

 
    中甲或中乙,要么无球可踢

    受限于中超的U23政策,如果24岁的球员在球队中没有首发的实力,那么留队的可能性就会微乎其微。哪怕他们有实力成为轮换球员,但大部分球队首发只会派出1名U23球员,这意味着非U23球员的替补名额只剩下1个,在这样的情况下24岁的球员只能离开。
 
    本赛季中超的11名24岁球员中,除了郑达伦、闵俊麟这样的球队绝对主力,剩下大部分是后卫或门将。可以看出,这些球员并不是球队常规轮换角色,留下他们只为了增加中后场的厚度。
 
    中超没有机会,更多24岁的球员只能流向中甲或中乙。尽管中甲也有U23政策(同样要求首发1人,登场人次与外援人数相同),但由于中甲只能有2名外援首发,所以在中甲联赛24岁球员的生存空间会稍微大一些。
 
    2018赛季中甲联赛的16支球队,共有19名24岁球员,甚至还有几支球队拥有多名24岁球员。可以看到,正是U23政策的挤压没有那么大,24岁的球员在中甲可以得到更多机会。
 
    徐骏敏、叶楚贵、廖均健这几位球员,此前都是各自中超球队的替补。新赛季球队不再有他们的空间,因此只能加盟中甲。由于中乙联赛的转会窗口还没有关闭,相信在中乙联赛还会出现更多24岁球员的面孔。
 
    24岁如果踢不上,25岁只能待业么?

    选择离开,对于24岁的球员即是无奈,也是很现实的选择。如果以这样的年龄在中超球队枯坐一年板凳,或者只在个别场次替补出场,球员很容易就此废掉。北京中赫国安的杜明洋,就是这样的例子。
 
    2016赛季杜明洋还曾在中超联赛进球。
 
    今年25岁的杜明洋很倒霉,在他23岁的时候没赶上U23政策,只是靠着教练的替补在北京国安替补出场,也算有些高光表现。当杜明洋24岁的时候,受限于U23政策,他在国安彻底失去了位置,大部分时间只能在预备队度过。
 
    一年过后,随着U23政策更加严苛,已经25岁的杜明洋在国安彻底失去了空间,因此尽管还有长约在身,但他却选择了离开。只可惜24岁在预备队蹉跎一年后,杜明洋的状态并不太好,那个23岁时在国安5次出场贡献1球2助攻的年轻人,连续试训了北京北控和天津泰达都没能留下。如今他只能待业在家,与国安的合同并没有解约,可本赛季国安连预备队都没有为他报名。
 
    所以对于24岁的球员来说,选择离开中超虽然很艰难,但这又是不得不走的一步。否则在板凳和预备队虚耗一年光阴的话,25岁时状态更难保障,出路也会更加狭窄。
 
    一些没有选择离开的24岁球员,很可能会面临与去年的杜明洋类似的命运。比如广州恒大的徐新,上赛季作为U23球员,他还是恒大重要的轮换球员,整个赛季有15次首发出场记录。而本赛季广州恒大已经踢了1场联赛、1场超级杯、3场亚冠小组赛,徐新只在超级杯球队领先时有过1次替补出场记录。2018赛季对于徐新来说,出场机会可能会大幅度削减。
 
    如果本赛季徐新的出场机会达不到两位数,那么他很难保持自己的状态。明年想另投他门的话,也会面临与杜明洋今年类似的问题。
 
    24岁的球员活该么?

    不少社会达尔文主义球迷认为,24岁的球员无球可踢是很自然的优胜劣汰,是因为自身实力不济,因此怨不得别人和政策。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毕竟像闵俊麟、郑达伦这类实力超群的24岁球员,依然可以在各自球队打上主力。但这样的说法还是站不住脚,因为很多24岁球员无球可踢,并不完全是因为实力问题,而是因为政策让他们和年轻球员没有充分自由竞争的机会。
 
    以此前举过例子的徐新和叶楚贵来说,虽然他们的实力与老球员相比还有差距,但也并不比U23球员差。如果没有U23政策,他们能留在队内成为轮换球员或替补奇兵。而U23政策的存在,让这些有一定实力和特点的24岁球员,要么只能枯坐板凳、要么只能选择离队。毕竟大部分球队只会首发1名U23球员,那么就必然要在换人时用两个名额在U23球员身上,24岁的球员由此显得很尴尬。
 
    也许有人会认为,U23政策的优缺点都很明显,虽然“坑了”一部分实力中等的24岁球员,但也培养出了郑达伦、闵俊麟这样的青年才俊。然而这是真的么?
 
    从表面上来看,郑达伦和闵俊麟确实都得益于U23政策,去年在各自中超球队立足,今年在年满24岁后仍然是球队主力。
 
    可不能忽略了其他一些因素,比如这两名球员自身实力本就不差,去年如果没有U23政策他们就不能在各自球队打上主力么?而另一个被广泛忽略的因素则是,不管是郑达伦还是闵俊麟,都并不是因为U23政策而突然打上了中超联赛,在那之前他们都有很长的低级别联赛磨练经历。
 
    郑达伦作为上海全运男足的队长,早在2015年就租借加盟了彼时的天津松江。随队征战了一个半赛季中甲联赛后,去年和天津权健一起升入中超。所以低级别联赛对郑达伦的锻炼,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没有中甲联赛的锤炼,难道郑达伦真的能因为U23政策一下就坐稳权健主力位置,实力瞬间飞升么?
 
    闵俊麟的经历也有类似之处,2015赛季他就成为了广州富力的替补球员,全赛季有5次出场记录。2016年他加盟港超R&F富力队,在那里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正是有了前两年的磨砺,闵俊麟才在2017赛季的贵州恒丰一飞冲天。
 
    不管是闵俊麟还是郑达伦,当然要感谢U23政策给了他们更大的空间。只是不能忽视,他们的成功也不仅仅因为U23政策,他们自身超群的实力、低级别联赛的锻炼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所以,如果坚持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认为24岁球员无球可踢是“活该”,那么其背后的逻辑就是弱肉强食,靠实力优胜劣汰。按照同样的逻辑推断,也就不能武断的下定论,将郑达伦和闵俊麟的脱颖而出归功于U23新政,凭什么24岁的球员踢不上球是实力不行活该,23岁的球员脱颖而出就要感谢政策?而不是感谢自己的努力和实力?这很矛盾啊。
 
    23岁的球员也别高兴太早!
 
    中超盛世之下,大多数人只闻新人笑,不见旧人哭。24岁球员尴尬、无助的处境,得不到大多数人的关注和同情。更多人只期待着U23的好政策可以帮助中国迅速培养青年才俊,甚至不少U23球员自己也真心感谢政策。然而,千万别高兴得太早,因为不管是谁早晚也会成为24岁的球员。
 
    什么样的球员在24岁时还能留在中超?除了前文所举例的郑达伦、闵俊麟之外,像韦世豪这样同年龄段数一数二的球员,今后自然也可以无需U23政策的庇护在中超立足。然而同年龄段又有几个韦世豪呢?无疑韦世豪、郑达伦们是少数,而杜明洋、徐新有可能是大多数U23球员未来的样子。
 
    更重要的是,在U23新政之下,看似给了年轻球员更多高水平比赛锻炼机会,其实反而可能抹杀了他们得到锻炼的机会。
 
    本赛季徐新只在超级杯替补出场过一次。
 
    就像郑达伦和闵俊麟一样,他们的成功不能说没有U23政策的功劳,但更主要还是因为在20岁左右时,他们有机会在中甲、在港超去踢比赛。
 
    如今上海上港的成功,也得益于武磊这批球员从16岁开始就在踢中乙联赛,得到了大量实战锻炼的机会。
 
    世界杯冠军西班牙的国内赛事也同样如此,开放西乙B级别联赛给西甲球队B队,让大量年轻球员在西班牙第三级别赛事得到充分锻炼的机会。
 
    而如今的U23政策,需要每个球队每场比赛最少报名3名U23球员。那么像郑达伦、闵俊麟这类实力不错的年轻人,球队还舍得将他们外租锻炼么?在中超当个替补,其锻炼价值真的比去中甲、中乙打满整个赛季更大么?这都是值得存疑和探讨的问题。
 
    但对于24岁的中超球员来说,他们没时间也没经历去考虑这些涉及中国足球的大问题。他们想的只是眼前,只是未来,只是明天还有没有球踢而已。对于其他行业的同龄人来说,24岁正是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而如今对于中国球员来说,24岁成了失业的年纪。
 



文章关键词:中超 U23球员 政策

足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