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集

那些年,风雨中的辽足-1
2018-02-24 07:43:25   作者:侯局长   阅读数:   我要发言(0)   收藏本文

辽宁足球有着悠久的历史,而辽足作为主角书写着这段历史,辽足经历过很多大起大落,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辽足这些年的风风雨雨……。第三届
 
    辽宁足球有着悠久的历史,而辽足作为主角书写着这段历史,辽足经历过很多大起大落,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辽足这些年的风风雨雨……。

\ 

第三届全运会足球决赛,辽宁队和广东队以一比一踢成平局,并列第一名。
    早期足球活动(1953年以前)
 
    辽宁地区有足球活动,始于20世纪初。1918年前后,在奉天(今沈阳)、大连等地先后出现现代足球运动。进入20年代,在一些学校中开始自发地组队进行比赛。1921年,奉天基督教青年会首办奉城足球联赛大会,有青年会附中、工业第一中学、商业第一中学、文会中学、南满学堂等8所学校参赛。同期,在大连也有业余爱好者自发组成“中青”、“隆华”等足球队,参加较为正规的比赛。从此,开始了辽宁地区的足球竞技运动。
 
   20年代后期,辽宁地区的足球运动逐渐普及,除奉天、大连外,安东、辽阳等地也开始举办比赛,遂使运动水平有相应提高,奉天、大连尤为突出。1929年春,奉天东北大学足球队出访日本,先后与明治大学、东京高等师范、神户御影师范、应庆大学等4队比赛,取得2胜1平1负的成绩。同年,大连的“隆华”队以7∶0大胜来访的日本全国大学冠军拓殖大学队。
 
  抗日战争胜利,东北大地光复,辽宁地区的足球界极思复兴。1946年秋,由沈阳、大连两地的足球宿将夏树福、王政文、王寿先、郭鸿宾等人组成“东北风”足球队,自费赴北平、天津访问,在13场比赛中取得12胜1负的成绩。回沈后,因物价飞涨,经费无着而解散。1947年夏,该队重建,再赴平津作访问比赛,14场交锋,大获全胜。回沈后由于同样的原因再次解散。翌年,“东北风”队第三次组建,出访青岛、上海,分别取得11战10胜和5战4胜的成绩,轰动大江南北。但是,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根本不管足球事业的兴衰,该队最后仍逃不脱解体的命运,队员被迫在上海各奔东西,自谋生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辽宁地区的足球运动获得新生。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各地群众活动日益普及,各种比赛频频举行,技术水平也大有提高,在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都显示出优势。1950年,沈阳市以原“东北风”队员为主组成的足球联队,在东北区首届足球比赛中,技压群芳,夺得冠军。在1951年5月举行的东北区首届职工体育检阅大会上,沈阳队和旅大队分别获得工人组和职工组足球比赛第一名。
 
    1951年9月,为迎接新中国第一次全国足球比赛大会,组建有17名选手构成的东北区代表队,沈阳、旅大两市有15人入选。这支以辽宁地区队员为主的代表队,在参加当年11月举行的全国足球比赛大会中,充分发挥“勇、快、长”的北方风格,以7战6胜1平的成绩,荣登榜首。赛后,获这次大赛前3名的东北队、华东队、解放军队应邀到首都作表演比赛。贺龙副总理亲自参加解放军和华东队的赛前预备会,鼓励两队赛出水平;并通过黄中激励东北队努力保持旺盛斗志,打出风格。结果,东北队在表演赛中分别以4∶0、3∶0胜华东队和解放军队,再度保持了一场不输,一球不失的纪录。由此东北队获得了“塞外长城”的美誉。表演赛结束后,东北队中的旅大队员马治华、丛安庆、孙福成和沈阳队员王政文、王礼宾、王寿先、李逢春、崔增石、金龙湖、郭鸿宾、金秉奎等11人被选为新中国第一批国家足球队队员;其中郭鸿宾、王政文、王礼宾、金龙湖、孙福成、李逢春、丛安庆等7人,在1952年又光荣选拔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成员,前往赫尔辛基参加第15届奥运会。
 
    创立伊始(1953年–1959年)
 
    1953年11月,由当时新一代选手组成的东北体训班足球队在沈阳成立,教练由国脚郭鸿宾、马治华担任,球员主要以辽宁地区选手组成。第二年首次参加全国足球联赛,以8∶0胜中南队,2∶1胜华东队,1∶0胜全国铁路队,4∶2胜西南队的不败战绩荣膺冠军。
 
    1954年以后,随着东北行政区划的变动,东北体训班足球队曾先后改称东北体育学院队、沈阳体育学院竞技科队、辽宁队,队员也作过多次调整。但这支队伍始终保持了快速、勇猛、善于大刀阔斧打硬仗的北方风格,不仅在国内赛场上居于上游,而且在对外比赛中,也打出了一些好成绩。1954年11月辽宁省建立后陆续调入的孙连章、曲光新、于清成、张洪伦、李旭川、金智荣、曹玉海、盖增圣、王立维、慕厚仁、刘茂凯、王有成、孙凤玉等成为了辽宁足球队的首批足球运动员。

    1957年8月20日,时称沈阳队的辽宁足球队在沈阳迎战来访的阿尔巴尼亚地拉那足球队,以2∶1取胜,成为辽宁足球队建队后首次赢得国际比赛的胜利。同年10月27日又迎战第一次访华的日本国家队,以3∶2再次获胜。1959年4、5月沈阳队首次出访到波兰和德国,在波兰的其中两战曾以8∶2、3∶2分别战胜绿山队和比亚斯特队。但辽宁队该年却在国内的甲级联赛中跌落至第10位。
 
曲折发展(1959年–1983年)
 
    60年代初期,由于国民经济暂时困难,竞赛密度、训练强度做相应调整,辽宁足球进入低潮。1959年和1965年的全国一、二届全运会上,辽军都战绩不佳,分列4、5名。
 
    辽宁队虽然在1960年夺得甲级联赛亚军,但1961年至1963年间,正规比赛大为减少,优秀运动队的竞技成绩也呈下降趋势,辽宁队的最低名次曾排列全国第8名。在此期间,从孙玉、李旭川到桑廷良、金智荣、高丰文的历届队员都在为辽足重获冠军而努力。
 
    1964年4月,在国家体委文件的推动下,加之经济形势的日趋好转,辽宁足球运动开始复兴。1966年,辽宁队阵容强盛,主教练:卢伟森;主力:盖增圣、徐来贤、齐鹏、程广智、吴廷瑞、由东、倪继德、朱天才、那希君、张引、孔观龙;替补:李应发、赵国家、蒋立升等一帮名将齐心合力,在大连取得全国甲级联赛冠军,赢得良好开端。然而同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又使足球运动遭到了破坏。正处于上升势头的辽宁队和50年代后期组建的二线队,被下放到农村劳动,各市的代表队也先后解散,训练、比赛全部停止。
 
    70年代初,全国足球运动开始恢复。1970年5月,辽宁一、二队同时从农村调回沈阳恢复训练。这时的辽宁一、二队,虽然已停训4年,但经过一番调整充实,强化训练后,实力有所恢复。在1972年9月举行的“文化大革命”以来第一次全国足球分区赛中,辽宁一、二队皆以不败的成绩分别获得青岛赛区成年组、青年组冠军。当年,辽宁队以中国队名义出访巴基斯坦、叙利亚和也门,取得11战10胜1平的好成绩。1973年在全国青年足球比赛中,辽宁二队以10战9胜荣登榜首。次年原省青年队集体接班,以备三运会。
 
    1975年9月的三运会上,国脚李应发、戚务生、王积连、迟尚斌归队助阵,与盖增臣、林乐丰、李树斌、郭新源等新人联袂作战,一路闯关进入决赛,然而大会却决定足球决赛取消,辽宁与广东并列冠军。但在国庆大典的表演赛上,辽宁队以2比1力取广东队,证明了自己应是真正的冠军。又经过3年的磨炼,这支辽宁队在1978年终于问鼎联赛。这是辽宁足球时隔24年后重温冠军梦,也是辽宁队单独组队以来首次在联赛中夺冠。此后两年,辽宁队继续保持优势,均位居联赛次席。
 
    1983年,唐尧东、马林、高升、李华筠、柳忠常等多员虎将从二队增援一队,辽军以老带新出战五运会,但名次只比4年前的四运会提高一步,获得第6名,当年联赛也仅列北区第3。
 

文章关键词:辽宁足球

足球集